2012年10月6日 星期六

在facebook看到一篇文章有感

原文請見尹永澤

http://www.facebook.com/?ref=tn_tnmn#!/yoon1967/posts/4697569083360

芻議


作者對自己有這樣的期許,當然是好事
但是有點中毒太深的感覺

從主管的角度看
實際上
作為主管的人永遠要記得
人才是用出來的
倒果為因,就是杜書伍在「將才」一書中所犯的最大錯誤
一心以為人才會準備好來給自己用
就像要奴才會跳火圈一樣,可笑
主管搞不清楚自己該有何能力
儘推給下屬
沒看到項羽和袁紹的下場嗎?

由彭明輝教授的一篇文章談起

原文請參考彭教授部落格:

http://mhperng.blogspot.tw/2012/10/blog-post_3.html?spref=fb

芻議

身邊的人膚淺
教授急了
看法也跟著膚淺起來
(另一位李教授,叫得更大聲,也更膚淺)
膚淺的人固然多
但是,知道自己在幹什麼的人也不在少數

彭教授的文章一向不錯
這一篇就可惜了

2012年5月17日 星期四

由「日本自由之森學子的反貧困學習」這篇文章談起

原文請參考台灣立報
http://www.lihpao.com/?action-viewnews-itemid-118077

另有Medusa Lu的回應如下(在facebook上):
尹啟銘曾經有個構想__


將非自願失業的中壯人士,施以第二/第三專長教育,受訓期間發給足以養家的生活費用,待重新就業之後,逐月扣還給政府。如此,國家需要付出的費用,僅是訓練中心的建置,教職員的薪資。但是會大量減少救助津貼,失業補助津貼。以及以工代賑這種無前景(也無錢景,工作期為6~10個月,月薪一萬多,自己用都不一定夠),甚至無尊嚴的空耗時間/空耗公帑的蠢辦法。然而直到目前為止,似乎並沒有開始運作的跡象。

個人以為,整件事情,難在那些專長教育內容的選擇。台灣產業的門檻都不高,各產業幾乎沒有什麼真正的核心技術,也就是說,當我們接受ㄧ/二項"專長訓練"之後,仍然無法保證10年的飯碗。在我們後面拼命追趕的其他國家,也在搶攻同樣門檻不高的同質產業。

因此如果要擺脫後方追兵,我們的基礎教育一定要完整紮實的做好,不論是科技的,人文的。現在不急起直追,以後連幫人代工的機會都搶不過我們四周摩拳擦掌的"落後國家"了。



芻議
以前也以為再訓練是對的方法,但是看了大前研一的觀點之後,才發現那樣有問題。

臺灣不再是開發中國家,我們不再需要大量訓練有素的員工,那是製造業時代的思維。

現在在臺灣應該做高產值的創意產業。非自願失業的老中壯人士(包括老農民),應該給予機會輸出並補助到其他開發中國家去發展,他們的知識和經驗在那裡會有用。如果不願離鄉背井,也可以設立教練制度,由國家確認他們的能力後,聘任他們來傳授知識和經驗給有意到海外開發,但知識和經驗不足的人員或移民,而他們也可以用知識和經驗換得穩定的收入。